Kaiyun电竞|国宝大熊猫见证甘肃GEF项目奇迹
本文摘要:中国绿色时报7月14日报道甘肃文县白水江,一个原本很普通的名字,然而,当它与国宝大熊猫联系在一起,这个名字就显得很不平凡了。
中国绿色时报7月14日报道甘肃文县白水江,一个原本很普通的名字,然而,当它与国宝大熊猫联系在一起,这个名字就显得很不平凡了。2003年1月,中国林业持续发展项目保护地区管理部分(简称GEF项目)正式实施。甘肃省作为全国7个项目省份之一,围绕项目保护区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尤其是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白水江保护区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资源和社区社会经济发展互利双赢的自然保护新模式;省级管理机构甘肃省野生动植物管理局机构能力大大增强,提升了保护区的管理水平,推进了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举措成效加强保护区规划与管理。
白水江保护区管理计划在经过扎实的参与式乡村评估(PRA)、生态评估等调查活动和获取大量二手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参与式的编写过程,取得了巨大成功。在管理计划历时5年实施期内,保护区按照计划内容结合保护区资源、社区动态变化情况完成各类活动共7大类37项,持续执行研究与监测评估类项目活动5项。通过对管理计划严格、科学的实施,白水江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为提高甘肃省自然保护区整体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建成保护区生态本底图系统。
在项目的支持下,白水江保护区完成了生态本底图的制作,并应用于保护区各项工作,生态本底图在提高保护区管理水平和能力方面的作用已经显现并逐步增强。以生态本底图为基础的GIS地理信息系统在保护区管理决策、资源管理,巡护监测,森林防火、林政管护和森林公安指挥等各项工作中均得到了充分应用。特别是在巡护与监测工作中,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录入流程,规范了技术要求,有效提高了监测、巡护质量。实现资源保护和社区经济发展双赢。
2004年3月,白水江保护区制定了《社区资源管理计划》,并按照计划开展工作。通过PRA调查对文县铁楼藏族乡跌堡寨村和范坝乡竹园村两个共管示范村社区资源状况、发展途径进行评估,与当地社区居民共同制定了符合其特点的社区资源管理计划。
这是继《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之后,保护区再次运用参与式的先进理念实施的重大活动。同时,保护区建立了县级领导小组和社区共管委员会,并通过各种培训活动强化了领导小组和共管委员会的决策、行动能力。参与式理念通过社区资源管理计划中的各项活动逐渐渗透到示范村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当中,在白水江保护区周边社区树立了以社区为单位的资源友好型可持续发展样板:通过开展节能灶改建,5个项目村每年可节约薪柴35万公斤-45万公斤,热效率提高了13%-20%;通过实施社区保护基金项目,增强了社区居民的投资创业意识,为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双赢奠定了基础;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的生产技能培训,改进了示范村生产生活方式,社区经济收入呈现多元化趋势,社区居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相对降低,资源压力得到缓和。
建立跨边界岷山保护区联盟。通过项目的实施,甘肃建立了全省大熊猫保护区的跨边界协调机制。
在此基础上,甘肃省联合四川岷山大熊猫保护区开展多种形式的跨省、跨边界合作,建立了岷山保护区联盟,发布了以协调合作、共同保护为目标的《白水江宣言》,这也是我国首个跨省、跨区域的大熊猫区群保护网络。提高保护区人员素质。
项目实施期间,举办各类培训班27班/次,对671人/次进行了常规性和针对性培训,提高了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和白水江保护区管理局的机构能力。同时,也建立起甘肃子培训员队伍,为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完善监测技术规程。白水江保护区在实施监测工作中,不断探索和总结适合保护区特色的监测技术规程,通过44条监测样线每年4次监测活动的实施,准确掌握了保护区资源和周边社区的动态变化情况,为加强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科学掌握项目动态和成效。
项目通过引入打分卡等方式对各项工作进行科学评估,及时掌握保护区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趋势和变化情况。此外,省项目办和白水江保护区以项目工作月度和半年度进展报告为依据,对项目工作开展实时评估,掌握项目工作动态和成效,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辐射推广大熊猫保护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项目实施以前,甘肃的大熊猫保护区只有白水江1个国家级保护区和尖山、裕河两个省级保护区,3个保护区面积合计为29.87万公顷。随着项目的不断实施,甘肃加快了在岷山地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区的建设步伐。2004-2006年,在甘肃省项目办和甘肃省野生动植物管理局的支持下,阿夏、多儿、插岗梁和博峪河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相继建立,使大熊猫保护区数量增加到7个,总面积达69.57万公顷。新的大熊猫保护区的建立,使岷山大熊猫分布区之间连接成片,对有效保护大熊猫和岷山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省委书记陆浩也因为保护大熊猫作出的突出贡献获得世界自然基金会授予的献给地球的礼物奖。参与式管理计划得到广泛推广。
省项目办对白水江保护区实施参与式管理计划的经验进行认真总结,并在全省其他保护区示范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全省保护区的管理效率和水平。2008年9月-2009年3月,插岗梁、裕河、多儿保护区完成了管理计划。
这3个保护区严格按照管理计划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其他类型的保护中,参与式管理计划的编制也得到了实践。2007年12月,位于甘南玛曲的黄河首曲省级自然保护区成功编制了《玛曲湿地管理计划(2008-2012)》,对于促进甘肃省湿地保护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态本底图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实施生物本底调查工作中,除尖山保护区正在筹备实施外,其余5个保护区均完成了本底调查工作。在湿地类型保护区内,甘肃省野生动植物管理局选择了首曲保护区作为推广试点保护区。
目前,管理局正在实施的甘肃大熊猫及栖息地监测中心项目,主要依托白水江保护区在生态本底图制作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技术。7个大熊猫保护区已经制作了GIS基础信息本底图,全省大熊猫保护区GIS系统初步建立,首曲保护区也完成了相关工作。生物多样性监测全面展开。依托GEF项目,白水江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于2003年底正式启动,两年后7个大熊猫保护区的监测工作全面展开。
通过监测实践,制定了大熊猫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程,并予以全面实施,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提供了决策依据。社区公众参与保护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在项目的带动下,省内其他大熊猫保护区基于社区的公众教育和宣传活动稳步推进,以中小学生为目标群体的夏令营活动、以社区居民为目标群体的资源友好技能培训、以宗教领袖和部落头人为目标群体的传递式宣传活动等公众教育活动的开展,有效提高了社区公众的资源保护意识,也为保护区的工作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战略合作伙伴队伍不断壮大。通过项目的实施,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保护国际基金会(CI)、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OPCF)等NGO组织与大熊猫保护区和玛曲、碌曲湿地保护区携手开展了众多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题项目,建立了广泛的协作关系并逐步形成战略合作伙伴网络体系。GEF项目在甘肃省和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实施,以参与式的理念和方法提高了保护区规划与管理、自然保护、培训与机构能力建设、监测评估及项目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为实现甘肃林业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资源的有效保护尤其是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本文关键词:Kaiyun电竞
本文来源:Kaiyun电竞-www.la9a.com